【觀點】關於3.5mm耳機孔從手機上的原因


最近在YouTube上看到一個有趣的影片,他認為耳機孔沒辦法從手機上消失有下列幾個原因:


  1. 藍芽耳機有延遲
  2. 藍芽耳機音質不夠高
  3. 藍芽耳機續航不夠長
  4. 轉接器規格不統一

這些的確是目前沒有耳機孔的問題,但是這些問題是建立在「手機上的3.5mm耳機可以輸出最優音質、沒有延遲」的情況下,但是現實生活中,沒有手機耳機孔真的那麼嚴重?接下來讓ZoL一一擊破。


藍芽耳機有延遲

先來說藍芽耳機為什麼有延遲,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「電磁波」,它的優點就是速度快、範圍廣,但缺點也很明白:不穩定。因為不穩定,使用者應該不想聽到斷斷續續的音樂吧,所以需要「緩衝」,緩衝就像看YouTube影片前,中間有一個圈圈旋轉時,就是電腦正在「事先」下載足夠的影片讓你看,好在網路狀況不佳的時候,影片不會暫停。

沒錯,藍芽耳機的確有延遲,但是另一個YouTube影片裡,測出AirPods2的延遲僅有130毫秒,而人類大腦最少反應時間大約是100毫秒,所以幾乎分辨不出來。
而且你當工程師都是笨蛋?難道他們不知道藍芽有延遲?當然知道,所以有另類解決辦法,就是「提早」就好,既然有延遲,那就提早先傳聲音,或延遲畫面播放的聲音,使畫面與聲音同步,這樣聽起來就幾乎沒延遲了。


藍芽耳機音質不夠高

這個問題本身就有矛盾的點,在手機上談音質?那叫「有病」,手機上搭載的耳機孔,不管是材質還是優化,絕對比不上一個專門拿來聽音樂的Walkman隨身聽,為什麼?你當手機沒有製造成本?而且所有的電子流動,很容易被電磁波引響,你用手機音樂關WiFi、關藍芽、開飛航?不會吧。所以在手機上談音質,真的「有病」。

另外補充一點,他的影片裡說到標準藍芽傳輸協定SBC頻寬是320kbpsLDAC990kbps,而光碟是1200kbps,所以藍芽耳機沒辦法聽無損,乍聽之下好像是這麼一回事,但是這個推論有幾個問題,一是SBC協定的存在,像是藍牙耳機的「備胎」,因為SBC需要很多轉換的過程,音質就會在轉換的過程中降低,而一般藍芽耳機用的是ACC協定,可以在相同的頻寬下,除去轉換的過程,達到「無損傳輸」。

儘管如此,頻寬仍然和「無損」有一段距離,但我並不認為「真正懂聽音樂的人」會用藍牙耳機來斤斤計較,他們自有一套音樂設備來聽,而藍牙耳機提供的音質已經足夠作為日常通勤用的耳機。

藍牙耳機續航不夠長

當下聽到這個原因,我直接翻白眼,這是哪門子「有線」優於「無線」的理由啊?
一樣以AirPods為例,它一對耳機續航可達5小時,如果加上充電盒總共超過24小時,你說這樣不夠?要一次聽5個小時的機會應該不多吧,而24小時的總續航,也可以負擔一般人一星期的需求,根本不成問題。

你說搭長途飛機?5個小時不夠?SonyWH-100XM3看一下,一次30個小時,長途飛機來回還有電。

轉接器規格不統一

這個倒是比較嚴重的問題,畢竟沒耳機孔的手機要用有線耳機,轉接器的確是唯一解,但這轉接器並沒有制定出一個統一的規定,導致轉接個有些設備兼容,有些卻不行,但對於手機廠商來看,它們一定有提供官方的轉接器,所以在規定制定前,這個可能真的是無法短時間解決的問題。

結語:無線,無繁瑣,無比驚嘆。

這句話,大概是我第一次用藍牙耳機的第一想法吧。

在這裡,我不敢說藍牙耳機就是王道,是無線耳機的唯一解,但我想表達的,是想回覆這個影片的作者,耳機孔被蘋果從手機砍掉,並不會真的「完全消失」,從一開始的軟碟,現在的它仍然在銀行中作為最安全儲存機密檔案的方法(不容易壞,再說現在電腦八成都沒有軟碟機了);光碟也一樣,它還是家用主機遊戲的主要儲存方式(畢竟現在藍光光碟可以存入128GB的檔案,而且便宜),蘋果從它的產品砍掉的東西,是因爲「這個產品」不需要,不代表「其他產品」不需要啊。

最後,講一個比較無關的事,一般的有線耳機用的線,材質就是金屬,論速度和音質都比不過光,所以他談的一切都是屁話!(硬是要嘴一下)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【MAC必學】打出特殊標點符號只要一個快速鍵!